水面之上:被腾讯和阿里占据的一天

人们生活所需的互联网服务相当丰富。从本地生活到文化娱乐,从电子商务到投资理财,每一个手机APP都对应一个互联网企业。而这些互联网企业,或多或少承受了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投资,和巨头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商业关系。

2018年5月5日,公众号“乱翻书”发布《腾讯没有梦想》一文,阅读量迅速达到100000+。文中指出腾讯正在变得功利和短视,其主要活动不再是提供产品业务,而是进行投资。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腾讯正在失去最核心的发展能力——创新。

无论腾讯有没有梦想,有一点不可否认,即腾讯将投资作为当前的发展战略之一。不仅仅是腾讯喜欢投资,现阶段的阿里和百度也在各自专长的领域疯狂投钱。腾讯和阿里的发展模式在转变,整个由腾讯和阿里构建的互联网市场局面都与以往全然不同。当腾讯和阿里体系以基础设施的角色根植于互联网,巨头们的目的也变得复杂而多元。

我们试图从腾讯和阿里的投资数据(数据来源:IT桔子,56674条投资并购数据,时间:1998年3月11日至2018年5月22日)入手,还原其近十年间的扩张路径,探究其投资行为可能带来的垄断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影响。

# 腾讯、阿里巴巴历年直接投资与收购案例情况,其中,蓝色圆点代表腾讯所投资或收购的公司,红色圆点代表阿里巴巴投资或收购的公司,将鼠标移到圆点上可查看案例具体时间和领域。

自2008年起,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大互联网公司迎来首次投资机遇,并在2013年政策红利背景下加快投资和收购进程,于2014年掀起了投资与收购的热潮。

此后,两家公司不断在各个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深入角逐,抢占行业制高点。

2008年,我国网民总人数达2.53亿,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2008年,经过汶川地震这样的全国性灾难事件,互联网新媒体开始步入主流媒体的阵容,对抗震救灾做出积极贡献;

2008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启动3G牌照,次年1月7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获得三张3G牌照。

2013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超过5亿;4G牌照的发放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互联网产业新的逐利市场;

2013年,互联网普及率逼近50%,国家提出转型升级的命题,发展主题从“提高普及率”转换为“加深使用程度” ,互联网产业在这一年迎来巨大政策红利;

2013年,移动支付崛起,以电子支付为先导,线下商业逻辑开始正式植入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登上历史舞台:支付宝手机支付超过27.8亿笔、金额超9000亿元,并推出了余额宝业务;微信支付上线,线上社交工具开始通过移动支付业务联系线下实际生活场景;

2013年,互联网行业出现并购热潮,腾讯4.48亿美元注资搜狗,阿里巴巴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

2016年,微信和支付宝在春节期间展开了一场史上最激烈的“红包大战”,腾讯与阿里不断开辟新的战场;

2016年,经济大环境衰退,初创企业很难拿到投资,投资融资者资金趋向低风险偏好,资金向顶端的独角兽聚集。

2018年,腾讯与阿里巴巴前5个月的投资并购数量增长率达到了47%,远超去年前5月的增长情况。互联网竞争进入后半场,腾讯和阿里加快了扩张各自版图的步伐;

2018年,应用创新向技术创新挺进,商业化应用竞争加剧;多级平台同步孵化产品,“内容为王、创意为先”优势凸显;互联网平台走向生态化,产业链依存关系持续增强。

腾讯

从2014年开始,腾讯的投资并购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此后逐年增长。从投资金额来看,腾讯的投资策略是进行少部分股权投资,以小额投资为主,其参与的过亿规模的投资占48%。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投资爆发点较腾讯略为提前,并在2016年达到一个高潮。但其投资并购数增长率均低于腾讯。投资规模方面,阿里更偏向在看中的领域进行系统性投资,其参与的单家公司的投资规模明显较大,过亿交易占全部投资的52%。

近来年,随着投资并购力度的不断加大,腾讯阿里资本输入下的其他企业规模亦与日俱争。这些企业遍布文化娱乐、本地生活、交通物流等各个领域,有些已经能在本领域内做到“一家独大”。以下我们选取各领域影响力较大的12家企业进行分析。

梨视频

2018/4/16

梨视频宣布完成6.17亿元的A轮融资,腾讯领投、百度等跟投。梨视频的估值或许已经超过60亿元。

斗鱼TV

2018/3/8

斗鱼直播收到了一笔来自腾讯的6.3亿美元的E轮投资。腾讯此前已参与了斗鱼两轮融资,但这样完全独立的投资还是第一次。

盛大游戏

2018/2/8

腾讯以30亿元人民币战略入股盛大游戏,双方将在现有业务上强化深度合作。

美味不用等

2018/5/11

餐饮服务商美味不用等获得阿里、携程共同投资的4亿人民币D1轮融资。本轮融资后,美味不用等估值达到40亿元。

饿了么

2018/4/2

阿里巴巴签订收购协议,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现金对饿了吗完成全资收购。

ofo小黄车

2018/3/13

自今年2月开始,ofo已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先后两次将其资产共享单车作为抵押物,换取了阿里巴巴共17.66亿元的融资。

快手

2018/1/25

快手将完成10亿美元融资,腾讯、红杉资本跟进,投后估值在180亿美元。

美团点评集团

2017/10/19

美团此次融资40亿美元,由腾讯领投,估值约300亿美元。腾讯将美团点评接入微信钱包,为其提供流量入口,彻底打破与美团不和传闻。

链家网

2017/4/19

在多次投资后,腾讯与链家达成战略合作,腾讯将为链家提供数据云支持,共同建设房产服务生态体系。

万达电影

2018/2/5

阿里巴巴出资46.8亿元,以每股51.96元的价格收购万达集团所持的万达电影7.66%的股份。

菜鸟网络

2017/9/26

阿里巴巴集团宣布以53亿元人民币增持旗下菜鸟网络股份,由原来的47%增至51%。

大麦网

2017/3/21

阿里收购大麦网不仅是“一场持续三年的恋爱,一场水到渠成的婚礼”,更是阿里整合文娱资源的重要举措。

2013年初至2014年末的一段时间,是中国互联网市场从离散正式走向整合的重要转折时期。政策、技术等红利因素加速了行业中的投资、合并、收购等现象的普遍化。

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已经确定,即由腾讯、阿里巴巴主导,新中小企业通过融资完成从无到有,从有到合并和收购的过程。互联网巨头的介入,为部分领域产品出现寡头竞争甚至垄断提供的资本前提。

2016年以后,随着百度在三家竞争中的势弱,“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主要是由腾讯和阿里投资的企业进行二元对立式竞争。

腾讯系”和“阿里系”两款产品几乎时时共存,而更进一步的资本博弈之后,亦有一款产品统治某一领域的局面出现。

#腾讯、阿里巴巴投资收购领域分布情况,每一种领域的散点数量对应该领域下两家公司近10年来的投资与收购数量。

几乎在每个领域,腾讯和阿里巴巴的身影都清晰可见。随着其投资并购行为的不断继续,“互联网+”产业生态矩阵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腾讯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连接教育、休闲、交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系列线下服务,成为了文娱、游戏等第三产业中的庞然大物;

阿里则依照“缺什么买什么”的原则,紧紧围绕交易核心,构筑全新的商业生态圈。

两家公司对各领域的投资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家独大或平分秋色。

腾讯而言,其主要把控社交网络、教育、文化娱乐、游戏、汽车交通、医疗健康、硬件七个领域,而阿里在金融、企业服务两个领域颇具垄断之势。

对于除此之外的本地生活、电子商务、物流、房产服务、工具软件、广告营销、旅游、体育运动的八个领域来说,双方势力较为均衡,不存在一家独大的现象,但这些领域的资本几乎为两家公司瓜分,其他公司要想从中分一杯羹也相当困难。

# 腾讯、阿里巴巴典型领域投资收购时间分布情况,选取三个领域呈现自2010起,2017年止,两家公司在同一领域下不同的投资力度。 三个领域分别为本地生活文化娱乐电子商务

近5年,阿里和腾讯在多个领域有错峰投资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本地生活、文化娱乐、电子商务三个领域。

腾讯在文化娱乐领域有长期优势,该领域中腾讯的投资总量大,资本更为强势,在投资集中年份阿里处于弱势地位。

电子商务是阿里一直擅长的领域,在交易平台的构建和维护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阿里近年来和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并且着手于微店项目的发展和完善,在投资上有追平阿里之势。

本地生活领域遍布近年来刚起步的一些企业,如滴滴、美团等依托于“互联网+”模式的企业。该领域于腾讯和阿里而言是亟待开发并控制的领地,而目前来看,腾讯的投资规模要更胜一筹。

# 腾讯、阿里巴巴投资并购关系网,在两家公司直接投资的基础上,追溯其投资联动关系。

从投资并购关系网来看,腾讯在投资中形成的投资联动关系在总投资数量中所占比例较大。腾讯注重建立投资链,投资链包括两种:一种是表面上只投资了一家公司,但该公司同时管理着多家小公司,从而实现对这些小公司的间接控制;另一种是和多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投资链所在公司能相互弥补不足,互利共赢。

2014年3月,腾讯正式入股京东,和京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腾讯向京东支付2.14亿美元现金以及腾讯B2C平台QQ网购和C2C平台拍拍网的100%权益、物流人员和资产,获得了京东上市前15%的在外流通普通股。随后几年,腾讯继续增持京东股份,目前已成为京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18%。在社交领域胜过阿里巴巴的腾讯希望在移动支付、线下零售等入口抢夺更多份额。而京东作为腾讯最重要的电商盟友,在新零售时代进一步崛起对于腾讯抗衡阿里而言意义重大。

阿里则倾向于直接对单个公司进行一对一的投资,甚至直接收购,将某些领域的服务完全归自己所有,以弥补在电商领域以外的不足。

2013年,阿里对高德地图战略投资,仅仅9个月后就收购了高德地图。阿里所要打造的是可贯通线上线下交易场景的一体化本地生活服务,电子地图则是能够联系各类生活场景的有效工具。尽管腾讯的地图业务并不突出,但2017年推出的小程序有取代地图连接线下场景的功能,阿里通过直接并购的方式,实现地图用户的数据共享,以扩展场景服务的利用价值。

#腾讯、阿里巴巴 投资轮次分布情况,根据投资规律将投资轮次分为A轮、B轮、C/D/E/F...轮、IPO投资、种子轮天使轮以及战略投资六种类别。

总体来看,二者对公司的投资多集中在早期,C轮之前的投资占总数的六成。相比之下,战略投资仅占总数的16%。

腾讯的投资更偏早期(B 轮之前的项目占比超过 50%),重在谋求对小型企业的控制权,同时也可通过少量资金获得不错的财务回报,并且日后并不打算进行财务抽出。

腾讯对新兴公司“阅文集团”进行了A、B两轮的投资,看中的正是原创内容IP改编的变现能力。阅文的净利润率从2016年的1.2%增长至2017年的11%,具有相当可观的盈利能力。

在文化产品市场分众严重且日近饱和的环境下,IP能带动的固定流量能降低产品的销售风险。腾讯从IP产业链的源头切入,打开文娱行业的新局面,以便日后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直接获益。

阿里极少投种子轮,多于中后期投资项目,倾向于与企业构建战略合作关系。

阿里在2013年对新浪微博进行战略投资,意在借助微博的社交媒体属性对阿里电商平台进行社会推广。在阿里平台下寄存的中小企业可借助微博进行推广,微博则依靠推广得来的费用弥补门户网站广告机制衰退的亏空。微博拥有的数亿活跃用户是极佳的流量资本,而和阿里合作无疑是将此流量变现的捷径。目前的阿里急需流量注入以与腾讯巨大的微信社交网络对抗,与微博合作能获得现成的数据库,弥补社交短板。

腾讯和阿里在投资领域和投资模式上的不同,本质源于企业早期积累的产品项目经验优势的差异。

腾讯最早从及时通讯软件涉足互联网,至今仍将“熟人社交”“闭合圈子”作为经营理念上的至宝。因为社交关系的遍布,腾讯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能发挥作用的模块,只需要直接投资各领域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

阿里作为电子商务平台,根本是要为商家提供线上交易的场所,像物流、金融等直接影响交易质量的领域,必须要由阿里亲自参与构建,才能体现阿里作为平台的全面责任性。即使是腾讯、阿里这样的大企业,看似服务项目综合,实际还是有各自的优势领域。

水面之下:巨头垄断的影响

不断扩张的阿里和腾讯对普通受众而言,更多是听上去响亮的名号。人们偶尔把互联网大佬的金句当做谈资,或许也会从媒体的负面报道中生出不友好的印象。可他们一旦拥有了“用户”的身份,就连对这些互联网巨头最基本的财富认知都会模糊。用户沉浸在社交、支付、搜索的各种场景里,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他们位于垄断控制链条末端,却几乎没有知觉。更现实的境遇是,用户对互联网提供产品、服务的粘性已经决定,作为“用户”的人们,再也离不开互联网了。

随互联网蔓延至生活各处的不仅是腾讯和阿里庞杂的投资体系,更是不可计数的信息抓取触角。人工智能算法为各类互联网产品所推崇,从个人基本信息到喜好、性格甚至信仰,都是所谓数据库的一部分。如今,一个人只要与互联网相关,就难以避免隐私泄露的风险。随着“用户”身份下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加深,生活中隐私领地的范围必定愈加萎缩。

腾讯和阿里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不断使用强制而难以察觉的手段搜集用户数据,并以此进一步控制用户的使用行为。在手机淘宝上浏览过的某个商品,也许会出现在百度的弹窗广告里;某个手机应用界面的犄角旮旯处,或许勾选着极不醒目的特殊协议;如果拒绝软件的地理位置授权和隐私条款,就没有使用权限……

用户层面上的繁荣是腾讯和阿里向整个互联网市场投入大量资本的结果。更多创业项目从互联网发迹、崛起,最终在被腾讯和阿里的收购中殊途同归。腾讯和阿里是市场中看不见的手,这只手不断介入“互联网+”语境中新领域的博弈,加速行业垄断竞争形势的形成。一个新产品诞生后,经营者无意也无成本进行后续的研发更新,只是在接受多轮投资后疯狂“烧钱”,在价格战中尽快占领市场。

从打车软件之争,到外卖大战,再到如今共享单车的两家独大,新领域里形成“两方对峙”局面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整个互联网产业在资本的驱动下加快了“优胜劣汰”的速度。然而,优劣的评判标准并非是市场说了算,谁能拥有更多的时候资本,谁才最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如果互联网真的完全沦为以资本论道之地,互联网行业最需要的创新能力无疑将被资本瓦解。投资者的赌注会在更多低质量的产品上层层加码,直到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同类产品迅速消亡,即使本身不更新,仅仅依靠资本的持续注入也能良好生存。资本帮市场筛选出的将是缺乏创新动力的产品,最终行业将会面临资本泡沫的破裂。

从互联网发明伊始,到如今各种互联网巨头争霸于互联网江湖,引领者们始终骄傲于互联网自由、平等、共享、去中心化的理念。只是在这样一条看似日新月异的发展道路上,互联网行业似乎一直未能走出传统资本逻辑的控制。一味地去相信一个绝对契合互联网理念的的市场环境意义不大,市场的监管,法律法规的及时更新才是遏制互联网资本集中趋势的直接有效手段。社会至少应该让用户和经营者期待,互联网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